瞿红,女,汉族,中共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1992年7月从兰州师范学校毕业分配至甘肃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工作至今。31年来,一直承担小学语文教学,担任班主任工作28年,目前在一所乡村小学支教,承担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一、最美师心,爱岗敬业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时刻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她以校为家,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她能够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师德师风建设以及骨干教师培训等各种活动,积极向优秀教师、教育专家学习。从工作的第一天起,她就把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不变的选择。多年来,她从不迟到、早退,很少请假,经常带病坚持工作,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她特别重视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学生。她教育学生做人要自立自强,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在学习上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要勤奋努力、有责任心;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阳光健康,做一个有担当、有爱心的新时代好少年。对于那些调皮捣蛋、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她总是以慈母般的关爱,用真情呼唤童心,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担任班主任工作28年,她总是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班级管理方面,她创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每带一个新班,首先加强班干部建设,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后进生转化方面,她能够正确对待,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采用“信任教育”“成功教育”“榜样教育”“鼓励教育”等教育模式,使后进生在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耐心细致的教育下,都收获了进步与喜悦。记得2016年她的班上转来了一个非常怪异的女孩,胆小怯懦,总是低头不语,不敢直视他人,与其他学生的天真活泼极不协调。为了弄清原由,她开始关注这个女孩。通过与孩子母亲交流,得知女孩从小就得了感统功能失调症,再加上家庭生活的艰辛,女孩越来越自卑:总是不自觉地就要沿着墙根走路,总是莫名其妙的栽跟头。女孩的行为越来越怪异,先前的同学都远离女孩,甚至嘲笑女孩。知道这种情况后,她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小女孩快乐起来,度过一个美好的童年。她多次找小女孩亲切交谈,鼓励女孩只要努力,就一定会很优秀,渐渐的小女孩树立了自信。平日里,她让女生们陪小女孩一起玩耍,时时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另外,她定期家访,及时了解情况,为小女孩送去漂亮的鲜花、可爱的毛绒玩具,她还和小女孩母亲交上了朋友,经常一起陪伴孩子去书店购书,去公园散步。渐渐地,女孩变得开朗起来,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如今小女孩已经步入名校读高三,时常给她打电话汇报学习情况,并告诉她,自己以后也会像老师那样用真爱回报社会。
在临夏支教期间,她发现班上有单亲家庭留守儿童7人,占全班总人数的50%。面对这些孩子,她总是“特殊照顾”,真情关爱,做到“四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安全上优先监督。她在课余时间与这些学生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从心理上疏导,精神上支持,帮助他们解开思想上的疙瘩,让他们快乐成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她定期让留守儿童给家长打电话,让她自己的电话成为学生与家长沟通的“绿色通道”,让学生与父母之间零距离,远隔千里同样享受父母之爱。她还及时家访或电话联系家长,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以形成家校教育的最佳合力。疫情期间,住校生周末也不能回家,她便主动给孩子们洗衣服、洗头,网购大量的生活用品和小食品,分发给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单亲家庭孩子小张自小体弱多病,身体时常不舒服,她便多次领着孩子去镇卫生所看病买药治疗。小张被老师感动,经常不经意的称她为“妈妈”;留守女孩小唐因为家庭生活拮据,衣服总是穿不干净,整天蓬头垢面的,她便把小唐领到自己的宿舍,为孩子梳洗打扮。之后,漂亮的小唐时不时的就要去她的宿舍聊聊天,学习成绩也是突飞猛进。就这样,她用自己不计个人得失的真情和细心温暖着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一直那么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二、最美师行,潜心育人
“努力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老师”是她的工作目标。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者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在实际工作中,她始终把握“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的原则,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懂得理的澄清。在她的眼中,从来都没有“坏学生”。所以对于学困生的辅导,她更是给予格外的爱护,帮助每一位孩子树立起自信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耐心教育。不仅在学习上严格要求,督促学生珍分惜秒,努力提高学业成绩,生活上更是对学生爱护有佳。教师对学生的爱源于母爱,而又胜于母爱,这种爱能唤醒学生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扬帆前进。她就是用这种爱去点亮孩子们的心灯的。她凭着做人的良知,教师的责任心,把自己的爱和关怀全都给了学生,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之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行。她的班级里始终洋溢着一股暖流,恰似和风细雨,感染着整个班级,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支教期间,残疾儿童小晶引起了她的高度关注。小晶,女,12 周岁,身体一级残疾。该生由于先天性生理缺陷,自卑严重,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能力;从未上过学,胆子特别小,有暴躁情绪、抵触心理,拒绝与外人沟通。全家共4口人,弟弟年幼,母亲智力障碍,靠父亲一人务农为生。由于父亲忙于农活,没有时间给孩子提供行之有效的康复训练,导致小晶同学病情加重,现在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2022年9月,在支教学校校长带领下,她第一次来到小晶家送教,看到孩子因为膝关节受挫而无法站立行走,需要双手在冰冷的地上爬行时,她的眼睛湿润了,打心眼儿里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帮这个可怜的孩子。第二次送教,小晶戴上了她送的棉手套。之后每次送教,她都会给小晶带一些生活及学习用品。在语文学习方面,针对小晶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能力,她主要加强孩子沟通能力的训练,教会小晶能与别人进行简单的交流,使其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孩子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看到小晶迷茫的眼神时,她意识到必须引导孩子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生活的快乐和学习的力量,她为孩子购买了有声《识字宝典》,并手把手的教会孩子正确使用,孩子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高涨。每当小晶能准确认读“宝典”中生字的时候,她和孩子都会露出灿烂的笑容,这也更坚定了她陪伴小晶继续在学习道路上远行的信念。她还鼓励小晶父母要乐观面对生活,不能放弃教育孩子的念头,只要孩子取得点滴进步,都要及时的给予鼓励。“你又进步了!”“你真行!”“你真棒!”听着这些激励性的语言,小晶对生活和学习更是充满了信心,也深深的爱上了她,每次她上门送教时,小晶都会高兴得手舞足蹈。暑假期间,她收到了小晶父亲打来的视频电话,一家四口幸福地出现画面中。“老师,我想您了,我又认识了好多生字!”“老师,小晶又进步了,每天开心得唱个不停。”“老师,家里的玉米快成熟了,你一定要来尝尝。”“老师,我姐姐还给我当小老师呢!”……她的双眼模糊了,被这一家人的真诚与朴实而感动,被小晶同学的努力与进步而感动,更被她对这一家人的关爱与帮助而感动。相信在她的带领下,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今后的小晶同学一定会更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早在2020年1月8日,她就和热心家长自发组建了“温暖20”公益团队,并第一次踏上了传递爱心——为甘肃古浪农村贫困孩子送去温暖的行程。时至今日,团队已组建三年有余,先后为甘肃会宁、古浪、岷县、临夏的七所乡村学校、幼儿园的142名农村贫困学生提供爱心捐助。公益爱心团队风雨无阻的为孩子们在最需要帮助之时筹备物资,点点爱心汇聚成河,一件件爱心捐赠物品成了农村校园最亮丽的风景线。
三、最美师道,引领示范。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作为一名教师,她不断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备课时,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结合课堂实际运用信息化教学,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
多年来,她认真雕琢自己、反思工作中的不足,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大胆采用“123”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努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1”是学生课前精彩展示1分钟,聚焦每日实事和热点话题;“2”是学生师徒2人合作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3”是作文评价3环节,即同学评、家长评、教师评。鲜活生动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是演员,是真正的主角,她为学生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根据实事进行选材,学生们经常会有思维的碰撞,智慧火花的闪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而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古诗词教学成为了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她深知自己肩负光荣使命,勇担历史重任。她从创设教学情境、讲解古诗文背景、引入表演活动等方式分析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基本策略,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通过“读、唱、吟、诵”四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积累,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从而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她常年担任语文学科组长,定期组织学科组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她号召老师们在教研内容上下功夫,转变观念,从课堂教学入手,将教改落到实处。她注重培养新教师,教会他们在短时间内尽快站稳讲台。她鼓励青年教师多上研讨课,将点点滴滴的教改思路渗透进教学中。她动员老教师做好“传帮带”工作,将自己教学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在她的带领下,组内成员团结合作,共同探讨有关教学问题,谁有困难,都能得到帮助。大家意识到,只有真正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老师们都佩服她的教学能力和教改魄力,暗地里称她为“懂老师”。
她深知,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教师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她积极主持、参与课题四项,作为课题主持人员,她带领团队开展研究,制定出详细的研究方案。她对研究领域和课题方向有深刻的了解,对研究的难点和重点能够进行合理安排。其次,她精心配置团队成员的角色和任务,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积极完成课题任务。同时,她还能够及时发现团队成员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她把研究教育课题当作提升自己和团队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契机,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用她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坚定地带领团队前进。
作为一名省级骨干教师,她进一步潜心钻研教育理论,苦练基本功,订阅相关书籍资料,从网上认真学习、吸纳别人的金点子。“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每天工作的信条。“腹有诗书气自华。”工作之余,她还从各种书籍中学习提升,从《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教育新思维》等刊物中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一路艰辛一路歌,在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之外,她还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教研活动,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她坚信:“只要真情付出,用心教学,就会有丰厚的收获。”“一个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好感与尊敬,就首先要把课上得既扎实又生动;一个教师要赢得社会的认可和肯定,就首先要拿出一流的教育教学业绩。”她积极参加各种公开课、观摩课、竞赛课,先后获得2018年“一师一优课”省级二等奖、2022年“甘肃省信息化教学精品课”省级特等奖等等。 她还积极辅导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在甘肃省“读者杯”作文大赛中,多次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多名学生获省级一等奖的佳绩。
四、最美师魂,成绩卓著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努力工作不断进取,读书学习,研修提高。从教31年,她一直默默地耕耘着教育这方圣土。她爱岗敬业,在教育战线兢兢业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被评为甘肃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兰州市优秀教师、兰州市优秀班主任、兰州市第六届教学能手、兰州市市级骨干教师、甘肃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积极参与省市论文、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评选及兰州市中小学教师示范作文暨教育叙事评比并获得奖励;积极总结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与实践》。主持、参与教研课题4项,并通过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鉴定,其中1项获甘肃省第九届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作为甘肃省金钥匙导师团成员、兰州城市学院国培计划导师开展送培进校和帮扶岷县开展“扶贫、扶智、扶志”送教下乡活动,深受好评。支教期间,她多次向学区教师做观摩教学,并诚恳点评学区公开课的优点与不足,在语文教学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促使支教学校教学质量加速提升。她被评为优秀支教教师和优秀班主任,在学区教师教学能力大比拼中,获得一等奖。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教师,她丝毫没有懈怠,深知教育的道路还很漫长,今后,更应用自己爱岗敬业的红烛形象、为人师表的楷模形象、严谨治学的学者形象、爱生如子的慈母形象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教育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她将始终前行,赓续教育初心,勇担育人使命!